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复习提纲
晶体
晶体:材料中的原子(离子、分子)在三维空间呈规则,周期性排列—长程有序。
非晶体:原子无规则堆积,也称为 “过冷液体”—短程有序。
空间点阵:将晶体内部的原子(离子)或原子群(离子群)抽象为无数点子按一定的方式在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分布,这些几何点子的总体称为空间点阵,这些点称为阵点或节点。
晶格:用一系列假想的平行直线将空间点阵的阵点联结起来,形成的空间网络称为空间格子,也称晶格。
晶胞:为了研究空间点阵的排列特点,从点阵中取出一个反映点阵特征的基本单元(通常是一个平行六面体)作为其组成单元,这个平行六面体称为晶胞。
晶向指数:晶胞内任意两原子连线方向称之为晶向,立方晶系的晶向指数用[uvw]来表示,是晶向向量在空间坐标系下的最小简单整数,负值标记在数字上方。
晶面系数:晶胞内,用(hkl)来表示晶面,在直角空间坐标系下,该面在每个坐标轴截距倒数的最小简单整数。
金属晶体结构:
结构参数 | 体心立方晶格 | 面心立方晶格 | 密排六方晶格 |
---|---|---|---|
晶格常数 | a=b=c 90° | a=b=c 90° | 底边长a 底边间隔c 侧面角120° |
晶胞原子数 | 2 | 4 | 6 |
原子半径 | $\frac{\sqrt{3}}{4}a$ | $\frac{\sqrt{2}}{4}a$ | $\frac{a}{2}$ |
致密度 | 0.68 | 0.74 | 0.74 |
配位数 | 8 | 4 | 12 |
晶体缺陷
点缺陷是晶体中在X,Y,Z三维方向上尺寸都很小的晶体缺陷,主要有四类:空位;间隙原子(有同类和异类之分);置换原子(有大小之分);复合空位。
线缺陷:晶体中在一维方向上尺寸很大,而在另外二维方向上的尺寸很小的晶体缺陷,它的主要形式是位错。
面缺陷是指晶体中在二维方向上尺寸很大,而在另一维方向上尺寸很小的晶体缺陷。主要包括晶体的外表面、堆垛层错、晶界、亚晶界、孪晶界和相界面等。
合金中的相结构的类型
固溶体:间隙固溶体、置换固溶体。
金属间化合物:正常价化合物、电子化合物、间隙化合物。
纯金属结晶
金属材料的性能:
- 使用性能
- 机械性能:强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裂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
- 物理性能:导电、导热、电磁、膨胀等
- 化学性能:抗氧化性、耐腐蚀性等
- 加工工艺性能
- 铸造性能:流动性、收缩性等
- 锻造性能:压力加工成型性等
- 切削加工性能:车铣刨磨切削量,光洁程度等
- 焊接性能:熔焊性、焊缝强度、偏析等
- 热处理性能:淬透性、回火稳定性等
结晶条件
过冷现象:液态金属必须冷却至理论结晶温度以下某个温度时才开始结晶,这个现象称之为过冷。过冷度 越大,结晶的驱动力越大。
结晶潜热:伴随着液态向固态转变而释放的热量称之为结晶潜热。
结晶时具有小晶体,称为晶核,该过程称之为形核。
结晶过程
结晶时的形核一般认为有两种:均质形核(自发形成的晶核)和异质形核(模壁或者液相中未熔固相质点表面)
晶体的生长在光滑界面以侧向长大机制生长,在粗糙界面以连续垂直长大机制生长。而完全光滑的界面一般以二维晶核机制生长,有缺陷的光滑界面以晶体缺陷生长机制生长。
而在正温度梯度下,晶体按平面状生长,在负温度梯度下,晶体按枝晶生长。晶枝互相垂直,且在三维空间均衡发展,最后得到等轴晶粒。
晶粒越细小,其强度、硬度、塑性、韧性越好。而细化晶粒的途径主要有增大形核率和降低长大速度。过冷度越大,形核率增大,虽然长大速度也增大,但前者效果大于后者,可使晶粒细化。孕育(变质)处理也可以使晶粒细化。
相图
合金:由金属元素与其他元素(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均可)组成的有金属特征的金属材料。
组元:组成合金独立的最基本单元。组元可以是元素或是稳定化合物。
相:具有相同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也可以是连续变化的)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如液相、固相是两个不同的相。
组织:用肉眼或显微镜观察到的材料内部形貌图像的统称(宏观组织、微观组织)。组织是影响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
二元合金相图
典型的二元合金相图以纵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示成分(浓度),由一根液相线和固相线组成。相图中任一点都能表示定比例成分的合金在定温度下,称为表象点。从上至下分为液相区、固液两相区和固相区,横坐标两端可以表示组元的纯净物。
杠杆定理:$$\frac{Q_l}{Q_\alpha}=\frac{c-b}{b-a}=\frac{bc}{ab}\qquad Q_l\cdot ab=Q_\alpha \cdot bc$$
均晶相图
匀晶合金与纯金属不同,它没有一个恒定的熔点,而是在液、固相线划定的温区内进行结晶。
均晶结晶特点:
- 生核与长大:与纯金属一样,也存在生核与长大两个过程,但固溶体更趋向于树枝状长大。
- 变温结晶:固溶体结晶在一个温度区间内进行,即为一个变温结晶过程。
- 两相成分、质量比的确定:杠杆定理。
固溶体结晶时成分是变化的 (固相线和液相线),如冷却较快,原子扩散不能充分进行,则会形成成分不均匀的固溶体,固溶体一般都以枝晶状方式结晶,这种现象称为枝晶偏析。
枝晶偏析的合金对合金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容易导致合金塑性韧性下降;易引起晶间腐蚀,降低合金的抗蚀性能。消除枝晶偏析的方法采用扩散退火。
通过对非平衡凝固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 固相、液相的平均成分分别与固相线、液相线不同,有一定的偏离(固相成分按平均成分线变化),其偏离程度与冷却速度有关。冷却速度越大,其偏离程度越严重;冷却速度越小,偏离程度越小,越接近于平衡条件。
- 先结晶部分含有较多的高熔点组元(Ni),后结晶部分含有较多的低熔点组元(Cu)。
- 非平衡结晶条件下,凝固的终结温度低于平衡结晶时的终止温度。
共晶相图
液相组元无限互溶,固相组元有限溶解的合金系,当溶质超出固溶体溶解极限时,冷却过程中发生共晶转变,这类合金构成的相图称为共晶相图。
共晶转变要点:
- 共晶转变在恒温下进行。
- 转变结果是从一种液相中结晶出两个不同的固相。
- 存在一个确定的共晶点。在该点凝固温度最低。
- 成分在共晶线范围的合金都要经历共晶转变。
共析相图
两组元在液态能够无限互溶,在固态只能有限互溶,并具有共析转变。
包晶相图
液相组元无限互溶,固相组元有限溶解的合金系,当溶质超出固溶体溶解极限时,冷却过程中发生包晶转变,这类合金构成的相图称为包晶相图。
一种液相与一种固相反应生成另一种固相的转变过程称为包晶转变。
铁碳相图
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
铁碳合金中的 基本相和组织:
- 组元:纯铁、渗碳体
- 基本相:液相(L铁和碳在液相能无限互溶)、高温铁素体(δ碳溶解在δ-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铁素体(α碳溶解在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奥氏体(γ碳溶解在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中间相($Fe_3C$铁和碳形成的间隙化合物,称为渗碳体,是稳定化合物)
- 基本组织:珠光体(P $\alpha +Fe_3C$)、莱氏体(Le/Le' $\gamma +Fe_3C$)
特征点:
特征点 | 含义 |
---|---|
A(0-1538) | 纯铁的熔点 |
B(0.53-1495) | 包晶转换液相成分 |
C(4.3-1148) | 共晶点 |
D(6.69-1227) | 渗碳体熔点 |
E(2.11-1148) | 碳在γ-Fe中的最大溶解点,共晶转化为奥氏体,钢与铸铁的分界点 |
F(6.69-1148) | 共晶转变时渗碳体的成分 |
G(0-912) | 纯铁的异构转变点 |
H(0.09-1495) | 碳在δ-Fe中的最大溶解点,包晶转化为高温铁素体 |
J(0.17-1495) | 包晶点 |
K(6.69-727) | 共析转变时铁素体的成分点 |
M(0-770) | 纯铁的居里点 |
N(0-1394) | 铁素体的同素异构点 |
O(0.5-770) | 含碳0.5合金的磁性转变点 |
P(0.0218-727) | 碳在α-Fe中的最大溶解点,共析转化为铁素体,工业纯铁和钢的分界点 |
S(0.77-727) | 共析点,析出珠光体 |
Q(小于0.001-室温) | 室温时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 |
金属塑性加工
coming soon
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通过对钢件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操作方法,来改善其内部组织结构,以获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加工工艺。
钢在临界温度以上,会获得全部或者部分的奥氏体组织,这一过程称之为完全/部分奥氏体化。奥氏体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奥氏体晶核形成、晶核长大、剩余渗碳体溶解和奥氏体均匀化。
奥氏体晶粒度: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和本质晶粒度。
影响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因素:
- 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长大越明显
- 加热速度越快,晶粒细化
- 晶界上存在未溶的碳化物时,会对晶粒长大起阻碍作用,使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减小
- 合金元素,也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除锰、磷外几乎所有合金元素都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
过冷奥氏体:在临界点以下存在的不稳定的且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过冷奥氏体的转化:
- 珠光体($A_1$~550℃):珠光体(P 大于650℃)、索氏体(S 600℃~650℃)和屈氏体(T 550℃~600℃)
- 贝氏体(550℃~$M_s$):上贝氏体(B上 350℃~550℃)和下贝氏体(B下 230℃~350℃)
- 马氏体(M $M_f$:230℃以下)
钢的退火
完全退火:加热至$A_{c3}$20-30℃以上,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至室温。完全退火仅适用与共析钢和亚共析钢,且退火时间较长。
等温退火:加热至$A_{c3}$20-30℃以上,保温一段时间后快速冷却至珠光体形成温度保温后出炉空冷,比完全退火更快速,等温温度越高,钢的硬度越低。
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不完全退火,将钢中的渗碳体球化以降低硬度,提高韧性,为之后的切削或者淬火做准备。球化退火基本操作时将工件加热至$A_{c1}$20-30℃以上,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至室温,又分为一般球化退火、等温球化退火和周期球化退火。主要适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
高温扩散(均匀化)退火:为减少钢锭、铸件或锻坯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不均匀性,将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固相线以下100℃~200℃)的温度,长时间保温(10h~15h),并进行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扩散退火或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后钢的晶粒很粗大,因此一般再进行完全退火或正火处理。
去应力退火:加热至500~650℃保温一段时间后炉冷至200℃后空冷。去应力退火无相变。
钢的正火
将钢加热至$A_{c3}(A_{ccm})$以上30~50℃后保温一段时间后空冷。正火后一般生成索氏体和少量屈氏体。
正火主要用于:
- 普通结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细化晶粒提高机械性能。
- 低、中碳钢作为预先热处理,得合适的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 过共析钢,消除网状Fe3CⅡ,有利于球化退火的进行。
钢的淬火
将钢件加热到$A_{c3}$(亚共析钢)或$A_{c1}$(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一般为油冷或水冷),从而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一种操作。
生产中常用的淬火介质:
- | 高温区(650-550℃) | 低温区(300-200℃) |
---|---|---|
理想介质 | 快 | 慢 |
水 | 慢 | 快 |
盐水 | 快 | 快 |
油 | 慢 | 慢 |
碱/硝盐浴 | 慢 | 特慢 |
淬火根据冷却介质分为:单液淬火、双液淬火、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
淬透性: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可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淬透层的深度表示。淬透层越深,表明钢的淬透性越好。
淬硬性:钢淬火获得M的硬度。
淬火后的工件会残留淬火应力。
钢的回火
是将淬火钢加热到临界点$A_{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后以适当方式(一般空冷)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主要用于降低脆性、稳定组织和工件尺寸、获得要求的机械性能、消除淬火应力。
根据回火的温度分为:
- 低温回火(150℃~250℃):亚共析钢和共析钢生成回火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过共析钢额外含有碳化物。
- 中温会后(350℃~500℃):回火组织为回火屈氏体。
- 高温回火(500℃~650℃):又称为调质处理,主要生成回火索氏体。
工业用钢
碳素钢
主要元素C:0.0218-2.11%
有益常存元素Si、Mn:产生固溶强化
有害常存元素:
- P:冷脆
- S:热脆
- O、H、N:强度、塑性、韧性降低
碳素结构钢:含碳量在0.06-0.38%之间;非金属夹杂物和有害元素含量较高。牌号:(屈服强度)-(质量等级),(脱氧方法)。例如:Q-235-A,F
优质碳素钢:含碳量在0.05-0.7%之间;有害元素含量较低。例如:45号钢
碳素工具钢:含碳量较高;S和P的含量严格控制。例如:T8钢
合金钢
牌号:(含碳量万分之一)(元素符号)(元素含量百分之一为单位)······(优质钢A)
牌号特例:
- 滚动轴承钢(GCr15):G表示滚动轴承,Cr为常加元素,15为千分之十五
- 易切削钢(Y40Mn):前面加Y表示易切削。
合金元素 | 常见作用 |
---|---|
Cr | 提高淬透性,强化铁素体,增加珠光体,对于特殊钢还有耐磨耐腐蚀特性 |
Mn | 强化铁素体,增加珠光体,提高淬透性,降低脆转程度,在耐磨钢中形成奥氏体组织 |
Ti | 细化晶粒,防止晶间腐蚀,弥散强化 |
Ni | 提高淬透性,强化铁素体,形成奥氏体组织 |
Mo | 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对耐热钢提高再结晶温度 |
Si | 提高屈强比,提高淬透性,提高抗氧化性 |
W | 提高热硬、耐磨性 |
V | 提高热硬、耐磨性、弥散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