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厨垃圾处理
餐厨垃圾处理理论及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
餐厨垃圾特性
餐余垃圾: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食物残渣、残液和废弃油脂等废物 厨余垃圾:家庭饮食活动中所需用的生料及成品残留物 二者合称餐厨垃圾
理化特性
- 含水量高,一般为 70% ~ 85% ,由于含水量较高,垃圾一般呈较粘稠流体状,热值较低。
- pH 值多呈酸性,极易腐烂酸化,堆积后 pH 值会进一步降低。
- 干物质以有机物为主(占比 80% ~ 95%),糖类和蛋白质含量占比 60%以上;由于我国的饮食烹调习惯,餐厨垃圾中的油脂含量也较大(15% ~ 30%)。
- 餐厨垃圾碳氮比一般为 10 ~ 30,同时含盐量大,约为 2% ~ 5%,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
- 相比其他垃圾,成分较为简单,惰性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含量少,
{% mermaid graph LR %} A(餐厨垃圾) --> B[分离破碎] B --> C[湿热水解] C --> D{三相分离} D --> E[油脂精炼] E --> F(生物柴油) D --> G[均质池] G --> H{厌氧生物处理} H --> I[沼气脱硫] I --> J[发电机组] J --> K(发电上网) H --> L{固液分离} L --> M[沼渣制肥] M --> N(生物有机肥) L --> O[水处理系统] O --> P(废水排放) {% endmermaid %}
提油与高值化利用
主要为湿热水解技术、油水分离技术和粗粒化技术,生产生物柴油的工艺
油脂形态与特性
餐厨垃圾中的油脂有多种存在形式,可以分为可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和固相内部油脂等。
餐厨油脂的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脂肪酸、磷脂胶质以及甘油三酯水解后的甘油。
- 甘油三酯是油脂的主要成分,呈微酸性,在中性的水中几乎不发生水解反应,如果存在少量酸或碱,水解反应速率增大。
- 脂肪酸是甘油三脂水解之后的产物,是油脂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用酸值表示,植物油脂中脂肪酸含量较少,一般不超过 1.5%,废油脂的脂肪酸主要为水解产物,夏季废油脂酸值可达 150 左右,水解同时产生一定量甘油,由于甘油溶于水,一般废油脂甘油含量较低。
- 磷脂胶质,一般食用油中胶质已被提取,由于食用油经过煎炸,混入事物的磷脂和蛋白质,导致胶质增加。
餐厨废弃物中油脂的理化常数:
指标 | 指标 | ||
---|---|---|---|
酸值(KOH)(mg/g) | 144.3 | 皂化值(KOH)(mg/g) | 187.01 |
碘值(g/100g) | 86.48 | 不皂化物(%) | 1.9 |
水分(%) | 10.1 | 过氧化值(%) | 25.05 |
热值(J/g) | 41313.78 |
- 酸值:中和每克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可以表示脂肪酸含量,油脂酸败越厉害酸值越高。
- 皂化值:完全皂化每克油脂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皂化值可以说明钙油脂中的脂肪酸碳链长短,脂肪酸碳链越短,皂化值越高,中性优质的皂化值等于酸值。
- 不皂化物:指溶解于油脂不能被碱皂化的物质量。
- 碘值:每百克油脂吸收碘的克数,碘值放映了油脂的不饱和程度,碘值越高,其不饱和程度越大;可以由碘值计算平均双键数,在油脂氢化时可以计算理论耗氢量。
- 过氧化值:过氧化值表示油脂和脂肪酸等被氧化程度的一种指标,过氧化值用来判断油脂质量和变质程度。
湿热水解
{% mermaid graph LR %} A(餐厨垃圾) --> B[受料斗] B --> C{破碎分选机} B -->|沥水| D[集水井] C -->|>1cm| E[外运处理] C -->|<1cm| F{加热釜} D --> F G[蒸汽锅炉] -->|水蒸气| F H(循环冷却水) --> F F -->|缓冲池| I{固液分离机} I -->|渣| J[外运处置] I -->|水 油 浮渣| K{三相分离机} K -->|渣| J K --> M(水相) K --> N(粗油脂) {% endmermaid %}
湿热处理法是将餐厨废弃物加水后置于密闭容器中,利用水作为导热介质、反应介质和溶剂,通过控制温度、加水量和时间,使餐厨废弃物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物化学反应,获得所需的水、油、固三相。
水热条件下,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减弱,有机物的溶解度增强,改善餐厨废弃物的分离特性和理化特性;湿热处理可以有效缩短餐厨垃圾的水解时间,提高后续生物处理效率,同时还可以有效灭杀病菌,并通过控制条件,有效地避免营养成分的流失和破坏。
湿热反应通入的水蒸气参考参数:0.4MPa,145℃,703.8kg/h。当加热釜达到加热温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保压蒸煮 0.5h,蒸煮完毕后,将软化水通入加热釜夹套中,待温度降至 100℃ 以下,将前端沥水直接加入加热釜中,冷却到 60℃ 后,卸料进入缓冲池。
脱除液中油脂的分离和回收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的可浮油含量,可浮油可以以连续相油膜形式漂浮于水相之上,利用密度差即可分离回收。
油水分离
油脂在含油污水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有:悬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和含油固体。
- 可浮油(悬浮油)可以在静置后上浮于水相之上,以连续相油膜形式分离;
- 分散油以粒径大于 $1\mu m$ 的微小油珠悬浮分散在水相中;
- 乳化油粒径大小为 $0.5-15\mu m$;
- 溶解油以分子状态分散于水中,与水形成均相体系;
- 含油固体多以固态与垃圾固相结合。
其中最难处理的时高浓度呈乳化状的油脂。
目前主流的除油技术可以归纳为四大类:物理分离(重力分离、过滤分离、膜分离等)、化学分离(絮凝沉淀分离、电解分离、酸化分离等)、物理化学分离(气浮分离、吸附分离、磁吸附分离等)和生物化学分离(活性污泥分离、生物膜分离等)。
物理分离
重力分离技术
重力分离技术时物理除油技术中最简单且运用最广泛的方法,利用油脂和水的密度差和互不相溶性实现油珠、悬浮物和水的分层分离。重力分离技术主要用于分离餐厨废水中的悬浮油和分散油,不适用于溶解油或乳化油的分离。
重力分离技术常用设备为隔油池,有平流隔油池(API)、斜板隔油池(PPI)、波纹斜板隔油池(CPI)等类型。
重力分离技术是最早出现的油水分离技术,存在设备占地面积大、油水分离时间长等问题;但因其无需外加动力、不消耗药剂、无二次污染、运行维护费用低扥优点,依然具有应用和研究价值。目前重力分离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是与其他分离技术相结合,组成复合分离技术。
离心分离技术
利用两相的密度差,通过高速旋转产生不同的离心力,使轻组分油与重组分水分离;主要使用的设备使水力旋流器。
该技术所需的停留时间短,也无需过大的设备体积,但存在阻力较大、能耗过高、维护不易等问题。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其原理是一句物质分子尺度的大小,借助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在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的推动下对混合物中的双组份或多组分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膜分离技术的关键是膜组件的选择,目前已应用的膜过程有反渗透、纳滤、超过滤、微孔过滤、电渗析、气体分离、渗透蒸发、控制释放、液膜、膜蒸馏生物反应器等。
膜分离技术除油效率较高,但分离过程中极易出现膜污染导致通量降低,膜的使用寿命短、清洗困难、操作费用高。
化学分离
絮凝沉淀分离技术
絮凝沉淀分离是目前国内外用来进一步分离油水方法中应用最广泛、成本最低廉的一种。该技术的原理是借助絮凝剂对胶体粒子的静电中和、吸附、架桥等作用使胶体粒子脱稳,打破油滴在水相中或水滴在油相中稳定悬浮的状态;然后絮凝剂在静电力、范德华力、氢键、配位体等作用下,对油滴产生吸附、絮凝、架桥作用,形成粗大矾花,然后从水中脱出。
目前关于絮凝沉淀分离技术主要关键问题是絮凝剂的选择,主要包含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无机-有机复配或复合絮凝剂三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絮凝剂。
絮凝沉淀分离技术工艺成熟且效果好,但存在占地面积大、药剂量大以及难以去除浮渣等问题。
电分离技术
电解分离技术是利用电解过程中释放的大量小气泡去吸附在需要去除的油滴表面,随着气泡的上浮将油滴带出水面。实验表明使用铸铁屑内电解分离,可以将 80%以上的油分分离;除油效果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废水的电导率与反应时间成反比,但与油水分离的效果无关。
电解分离技术虽然除油效率高,但是耗电量大、装置复杂。
物理化学分离
气浮分离技术
气浮分离技术又称浮选分离技术,通过在废水中通入空气,产生微细气泡,气泡吸附在悬浮油珠与固体颗粒表面形成聚合体,聚合体上浮至液面表面,通过刮去泡沫从而达到分离油分的目的。
气浮分离技术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液体密度差、油珠大小、温度、气泡尺寸及气含率等因素。如果在废水中同时加入絮凝剂,可以进一步提高油水分离的效果。
吸附分离技术
吸附分离技术是利用多孔性固相物质吸着、分离水中污染物,吸附剂一般分为碳质吸附剂、无机吸附剂和有机吸附剂。主要影响因素是吸附剂的种类和颗粒大小,该方法分离后的出水水质较好,也节约了占地面积,但是吸附剂再生的苦难,是的运营维护的费用较高。
磁吸附分离技术
磁吸附技术是利用磁性例子吸附微笑油珠,再利用磁分离装置,分离含油磁粒,以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目前磁吸附分离技术存在消耗动力较大、设备制造昂贵且磁种回收循环使用困难等问题,目前应用尚不广泛。
生物化学分离
生物化学分离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将餐厨废水中的烃类物质分解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去除废水中的乳化油和溶解油等烃类物质。
生物化学分离技术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好,但是对进水要求较高,需要专业人员维护,而且基建成本高,可以作为餐厨废水的处理方式,但不适用于餐厨废油的回收利用。
粗粒化油脂回收技术
餐厨垃圾中的油脂中,溶剂油分离较难,固相内含油几乎不能直接分离,而悬浮油直接与水相分层,容易分离。所以悬浮油的含量即可衡量油水混合无得脱油性能。
粗粒化技术就是在油水分离中将分散油转化为悬浮油的常用方法,粗粒化技术可以将 $5-10\mu m$ 粒径以上的油珠完全分离,分离最佳效果可达 $1-2\mu m$。
粗粒化技术利用油和水对材料的不同亲和力,油滴被材料捕获而滞留在材料表面,当油膜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脱落形成油滴上浮被收集。
餐厨废气油脂生产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甲酯或脂肪酸乙酯,生物柴油的主要制备方法有直接使用和混合法、微乳法、热解法、酯交换法。与其他方法相比,酯交换法生产生物柴油工艺简单、费用较低、制备的产品性质稳定,是目前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
酯交换法主要通过酯基转移作用,将高黏度的植物油或动物油脂转化为低黏度的脂肪酸酯,常用甲醇等低碳醇作为酯交换剂,用 $NaOH$ 和 $KOH$ 等碱性物质或 $H_{2}SO_{4}$ 和 $H_{3}PO_{4}$ 等酸性物质作为酯交换法催化剂,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生成脂肪酸甲酯,同时副产出价值较高的甘油。酯交换反应生成的脂肪酸甲酯,其含碳量 18% ~ 22%,与石化柴油(含碳量 16% ~ 18%)基本一致,脂肪酸甲酯分子量大约 280,与石化柴油平均分子量 220 接近,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二者相溶性极佳。
厌氧消化
厌氧消化即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可用于发电,发酵后的残渣和沼液也可以用于农耕种植业。
厌氧发酵原理
部分英文缩写简称
中文 | 缩写 |
---|---|
挥发性脂肪酸 | VFA |
总固体 | TS |
挥发性固体 | VS |
长链脂肪酸 | LCFA |
影响厌氧消化的主要因素:
- 温度 主要可细分为低温(10 ~ 30℃)、中温(30 ~ 40℃)和高温(50 ~ 60℃); 厌氧消化在 5~35℃之间时,温度每升高大约十度,生物降解速度会提高一倍多,生物降解速率可以在 35℃达到一个高分,然后再 45℃出现一个低峰,在 55℃左右会出现另一个高峰值; 由于中温厌氧消化过程具有稳定、易于控制、耗能较少、微生物活性高等优点,所以目前主流采用中温厌氧消化;高温厌氧消化虽然反应速度快、反应体积小,但是存在耗能高、稳定性差、容易引起酸化和氨氮中毒; 另有实验表明,自由发酵条件下,餐厨垃圾的最佳水解酸化温度为 25℃。
- pH 值、挥发性脂肪酸与碱度 实验表明 pH 值为 7 时,餐厨垃圾具有更高的水解和酸化率,能为后续产甲烷的过程提高更有利的基质;
- 停留时间
分为固体停留时间(SRT)与水力停留时间(HRT);
SRT 是指餐厨垃圾中固体或微生物停留在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的平均时间,HRT 是指餐厨垃圾中的液体停留在厌氧消化反应器中的平均时间;
停留时间越长,则厌氧消化越完全,但反应速率随停留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需要寻找平衡的最佳停留时间;
研究表明,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在 1h 内的去除率可以达到 64% ~ 85% ,但是如果完全降解,则至少需要 10d 才能完成,一般而言,餐厨垃圾的中温厌氧消化停留时间为 10 ~ 40d ,高温厌氧消化一般为 10 ~ 20d,两相厌氧消化的酸化相停留时间为 3 ~ 14d ,产甲烷相为 10 ~ 14d;
常用的减少停留时间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 混合搅拌:防止物料沉淀,增加接触面积,常用搅拌方式为出水回流和沼气搅拌
- 降低固体物含量:增大微生物和底物的接触面积
- 相分离:将水解相与甲烷相分离,为二者分别提供最佳代谢条件
- 预处理
- 接种物 预先培养好一定数量和质量含有目的微生物营养细胞(或孢子、芽胞)的培养物,以作为微生物的来源,这类培养物称为接种物; 接种物的数量和质量对发酵产气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 氨氮 厌氧发酵中,蛋白质会被分解为小分子的游离氨和离子铵,当氨氮的浓度低于 200mg/L 时,有利于厌氧过程,而氨氮的浓度过高则会影响产甲烷菌的活性。
- 有机负荷 有机负荷是指厌氧消化反应器在单位容积、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挥发性有机物量,时消化反应器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之一; 当有机负荷低时,厌氧消化的处理能力较低,当有机负荷高时,容易导致厌氧消化酸化,从而造成厌氧消化崩溃。
- 油脂 油脂发酵产生的沼气成分中,甲烷的含量明显高于蛋白质和糖类,而油脂转化为甲烷的效率最高;但油脂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其降解转化的产物如 LCFA 和 VFA 积累到一定程度,极易使系统酸化,抑制厌氧消化过程。
- 碳氮比 碳氮比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厌氧消化效率降低,甚至发酵失败,研究表明较适宜的碳氮比为 13.9 ~ 19.6,19.6 时,厌氧消化的效率较高。
- 共发酵 由于餐厨垃圾的高含水量和高有机物含量,使其厌氧消化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有机酸积累,同时其碳氮比又由于蛋白质含量高,远低于最适宜范围; 通过混合不同原料,如秸秆等,可以有效平衡碳氮比。
- 盐分 当钠离子浓度大于 5000mg/L 会对甲烷的最终转化有不利影响,钠离子对厌氧污泥的活性抑制是可逆的,被抑制的污泥颗粒可以在去除钠离子后立即几乎完全恢复活性。
- 微量元素
厌氧消化处理工艺
餐厨垃圾的固含量低于 15% 的消化工艺属于湿式厌氧消化,反之为干式厌氧消化,干式消化由于一般不需要添加稀释水,且具有较高的有机负荷和产气效率,目前越来越受重视。
根据反应温度,不经过加温的称为常温厌氧消化,常温消化工艺简单、造价低,但是其温度随季节、气温变化,处理效果与产气率不稳定,目前仅部分小规模餐厨垃圾处理会采用常温厌氧消化,目前大中型厌氧消化厂多采用中高温厌氧消化。
将餐厨垃圾一次性加入反应器中直到消化反应结束,运行过程中不再进料的,接种物为餐厨垃圾中自身携带的微生物或者时另外的污泥,等一个批次完成一个发酵周期后排掉发酵残渣并重新进料的,称为批式厌氧消化;而连续式厌氧消化则指从投料启动后,每天定时连续定量地添加新的餐厨垃圾以及排出消化残渣。批式厌氧消化的主要缺点是气体产生随时间分配不均匀,反应器容积利用率低,在实际大型工程应用中不常见,但其设计简单、运行管理方便、投资建设费用低,常见于小型的户用沼气池。
单相厌氧消化是传统的厌氧消化工艺,整个消化过程都在同一个反应器内完成,系统的操作、维护较简单;两相厌氧消化是通过动力学参数的调控手段,使时代时间较长的产甲烷细菌被“冲出”,从而保证酸化相反应器中选择性的培养产酸和发酵细菌为主的时代时间较短的菌群,而后续产甲烷相反应器控制较长的 HRT 从而使产甲烷细菌在其中能存留下来,通过两相的分离提高处理能力和运行稳定性。
目前学术界针对单相或两相的优劣问题,存在较多争议,实际应用中,二者的累计产气量几乎不存在差异。
厌氧消化关键设备
破碎除杂设备、油水分离系统、除砂匀浆系统、厌氧消化系统
To-Be-Done
好氧堆肥
堆肥化处理操作简单,堆肥过程易于控制,周期短,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有机废弃物处理技术。堆肥法处理的总成本大约 40 到 80 元每吨,堆肥的产品收益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处理收益不能弥补处理投入。堆肥处理法主要适用于单独手机的低水分含量动植物类有机垃圾,水分高的有机垃圾需要添加大量结构性材料,以保证合适的透气性和碳氮比,一般处理规模小于 100 吨每天。餐厨垃圾的水分高,不适用于单独进行高温好氧堆肥,需要和其他可生物降解有机垃圾进行协同堆肥处理。
堆肥化利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或人工添加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系。微生物通过吸收有机物进行繁殖,自身的代谢产生二氧化碳、水、一些简单的有机物和能量排入环境,堆肥后残留腐殖质。
堆肥处理过程
主要根据堆体的温度变化,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和两个阶段。
两阶段,一次堆肥(主发酵)和二次堆肥(次发酵),一次堆肥氧化率高,产热量大,温度可达 60℃ 以上,容易降解的物质大量减少,反应速度快,嗜温和嗜热性微生物活跃。二次堆肥温度低,需氧量少,可以自然通风,但反应速率慢,可以继续降解难降解的有机物,使堆肥进入腐熟期。
升温期
堆体初期温度从室温上升到 50℃ 的时期,此阶段微生物以嗜温需氧型为主,包括嗜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该阶段主要分解肥堆中容易分解的可溶性有机物,如淀粉、糖等,迅速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的热量,使堆体温度上升。
高温期
温度上升至 45℃ 以上进入高温期,通常堆肥开始两到三天进入该阶段,一周以内达到最高温度 80℃ 。高温期使堆肥的关键时期,对有机物的腐熟起到决定性作用,嗜热性微生物逐渐繁殖代替嗜温性微生物,堆体残留和新形成的可溶性有机物继续分解转化,复杂有机物开始被强烈分解。此阶段开始碳氮比明显下降,逐渐形成腐殖质。
降温期
降温期又称腐熟期,该阶段剩余的是较难降解的有机物如木质素和新生成的腐殖质,该阶段微生物活性减弱,产热量逐渐减少,嗜温性微生物重新占据主导地位,需氧量大量减少,含水率也降低。
堆肥的影响因素
- 含水率:微生物的活动需要一定水分,一般情况下认为,肥堆的含水率为 50% ~ 60% 为佳,如果供养充足,起始含水量可以高于 65%;在堆肥的后熟阶段,堆体的温度也应保持一定的水平。
- 温度:温度过高过低均不利于微生物活动,嗜温细菌适宜温度范围为 30℃ ~ 40℃,嗜热细菌的最适宜温度为 45.60℃。而高温是好氧堆肥中灭杀病菌和病原体的手段,美国环保局规定,高温好氧堆肥必须维持 55℃ 以上的堆体温度 3d 以上。
- 通风供氧量:通风可以提供微生物所需氧气,调节堆体温度,散除多余水分。通风的方式主要有自然通风、定期翻堆和强制通风,综合来讲强制通风最适合好氧堆肥,一般情况下通风范围为 $0.05-0.2m^{3}/(min\cdot m^{3})$。
- 碳氮比:碳氮比高于 35:1,微生物需要经过多次生命循环,氧化过量碳,需要延长堆肥腐熟时间;碳氮比低于 15:1,有机物分解速度加快,可以缩短堆肥时间,但堆肥过程中会有严重的氮素损失,通常来说初始碳氮比在 25 ~ 35 之间较为合适。
- 有机质含量:有机物含量需要为 20% ~ 80%,过低将导致微生物无法有效繁殖,过高将导致需氧量大大增加,如果无法满足,肥堆将出现厌氧腐化。
- 填充料:填充料主要起到调节肥堆的碳氮比、含水量作用,同时提高堆体的孔隙率。分为膨松剂(秸秆、稻草、木屑等)和调理剂(稻壳、树皮、干草、木屑等)。
- pH 值:适宜的初始 pH 值为 6.5 ~ 7.5。
- 颗粒度:在采取机械搅拌或强制通风时,堆料粒径应较小,在 10.15mm 为宜,自然通风时,可以取 50mm 左右。
堆肥工艺
传统堆肥采用厌氧野外堆积法,占地面积大、时间长;餐厨垃圾堆肥处理采用好氧堆肥工艺,由前处理、主发酵(一次发酵或初级发酵)、后发酵(二次发酵或次级发酵)、后处理、脱臭及储存工序组成。
好氧堆肥对有机物分解速度较快、降解彻底、堆肥周期短,一次发酵在 4 ~ 12 天,二次发酵在 10 ~ 30 天。厌氧堆肥工艺简单,无需外界提供能量,运行成本低,还可以提供多余甲烷,但是周期较长,普遍需要 3 ~ 6 个月,且易产生恶臭。
好氧堆肥中若控制温度为 15 ~ 45℃,认为是中温堆肥,中温堆肥不能有效杀灭病原体,应用较少;高温堆肥一般控制温度 55 ~ 65℃,能有效杀灭病原体,且温度越高,臭气产生越少,应用较多。
按照场所,可分为露天式堆肥和装置式堆肥,露天堆肥时间长、占地大、受气候影响且容易产生臭气,只适合在农村地区小规模使用;装置堆肥机械化程度高、堆肥时间短、占地小、堆肥条件可控可调,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堆肥工艺设备
堆肥设备主要分为无发酵仓式(开放式)和发酵仓式(封闭式),发酵仓式又分为滚筒式、缸式和箱式,滚筒式和缸式配备了机械搅拌装置,可以随时对物料进行搅动,处理效率更高,箱式虽然没有搅拌装置,但是容积更大,处理能力更高。
条垛式堆肥系统与强制通风静态垛
To-Do
装置式反应器(发酵仓)
主要为以下几种:
- 斗式翻堆机发酵池
- 浆式翻堆机发酵池
- 卧式刮板发酵池
- 多段竖炉式发酵塔
- 筒仓式发酵仓
- 螺旋搅拌式发酵仓
- 水平(卧式)发酵滚筒
堆肥产品
堆肥的腐熟度和稳定度是表征堆肥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稳定度指堆料没有恶臭气味产生,致病微生物已被灭杀,不再对环境造成危害的程度。通过堆体的温度、颜色、气味、堆料的耗氧速率和二氧化碳释放速度、 $NO_{3}-N$ 含量和安全性测试来衡量。
腐熟度是指堆肥产品的稳定程度和对植物毒性的大小。
有机肥额技术指标:
指标 | 指标 | ||
---|---|---|---|
有机质含量(以干基计)/% | ≤30 | 总铅(以 Pb 计)/(mg/kg) | ≤100 |
总养分含量(以干基计)/% | ≥4.0 | 总汞(以 Hg 计)/(mg/kg) | ≤5 |
水分(游离水)含量/% | ≤20 | 总镉(以 Cd 计)/(mg/kg) | ≤3 |
酸碱度(pH 值) | 5.5 ~ 8.0 | 总磷(以 $P_{2}O_{5}$ 计)/% | ≥0.3 |
蛔虫卵死亡率/% | 95 ~ 100 |